top of page

Mia Lu 盧妙怡 2025 個展|邊境的回音

Echoes from the Borderline — 看見自我、社會與極權之間的複雜交界。

來自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十一年級的藝術創作者 Mia Lu 盧妙怡,擅長水彩、油畫與立體裝置創作。此次個展《邊境的回音》,由 台灣青年展團隊 協辦策劃,不僅展現其豐沛的藝術技巧,更貫穿多元議題,從自我探索、社會關懷,到對生活環境的深刻觀察,展現出青年世代難得的視野與深度。


作為第一屆台灣青年建築藝術展平面組第一名,Mia Lu 在本次個展中也讓觀眾見識到她更全面且多樣化的藝術語言,成為台灣青年展團隊所期許的青年藝術家代表之一。


本次展覽以「邊界的回音」為名,源自藝術家對內在感知、想像與現實三者之間曖昧界線的長期探索。她透過一系列創作回應這些看似獨立卻彼此交織的領域,試圖捕捉它們之間的共振與互動。這些作品不僅是對現實的再現,更是對邊界地帶中所蘊藏情感與認知的藝術詮釋。



裝置作品|《Between Blue and Red》

步入展場,觀眾將立即被一件大尺度的裝置吸引——由兩層網布與大量骨牌所構成的空間作品,呼應暴政與群眾、個體與體制的深層對話。

「紅色象徵暴力與憤怒、藍色代表悲傷與被壓迫;只有當這兩層重疊,角色的複雜性與立體感才得以浮現。」

紅與藍兩色網布的交疊,模擬 3D 影像的視覺效果,象徵暴政角色既非純然加害者,也可能源於創傷與悲劇。紅布朝向觀眾與骨牌群,暗示公眾對施暴者單一面的認知;而骨牌象徵被壓迫的人民,纏繞的紅線與指紋則道出他們在極權下的失控與操控。這件作品以極具象徵性的材質、色彩與構圖,拋出關於權力、複雜人性與人類本質的反思。

互動裝置|鏡中的你我

隨後映入眼簾的是牆面上的五面鏡子,每面鏡子皆附有可旋轉的表情與臉部配件。觀者可隨意轉動組合,映照出不同版本的自我樣貌。在輕鬆互動中,也帶出深刻的命題——「我們如何定義自己的樣貌?又是否能看見他人眼中的自己?」

《摩擦力 Friction》

ree

於作品《摩擦力 Friction》,氣球成為媒介,乘載著心理與生理層面的不安。氣球本身的材質帶有令人不舒服的摩擦感,恰如在眾人目光下的不自在與壓迫。紅色的球體象徵血球,膨脹的狀態彷彿身體被無聲地放大與檢視。整體作品營造出一種強烈的緊繃氛圍,將「被觀看者」的情緒具象化,讓觀者也同步感受那種無處可逃的焦慮與赤裸。

《畫 Art》

這件作品以「畫框」為象徵性構圖核心,探討藝術與真實、自我與外界之間的關係。畫框內的圖像清晰聚焦,而畫框之外的景物則漸漸模糊、失焦,形成強烈對比。這樣的視覺設計,呼應藝術家對日常生活中混沌感知的反思。

在創作者眼中,日常世界充滿噪音與雜訊,情緒的起伏與外在的壓力常常讓人迷失方向。藝術,則如同一片澄澈的視野,是她在混亂現實中能夠暫時停駐、凝視、甚至重整內在的避風港。畫作之於她,不僅是創作的成果,更是一種觀看與看見的方式,一面折射真實自我與內在情感的鏡子。

作品所構築的空間鼓勵觀者靠近並主動辨識那「清晰的範圍」,引導人們思考:在你的人生中,什麼能讓你真正看見自己?你是否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畫框視角?

藝術不只是反映世界,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選擇。而這個選擇,可能正是釐清自我、穿透現實迷霧的起點。


ree



留言


Designed by Andrew Yang | © 2024 by Taiwan Youth Exhibition
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bottom of page